首页 > 专题栏目 > 外交知识库 > 国际会议
一方阵地的利用
2005/10/18

  国际会议是增加国际交往和发展国际合作的重要阵地。参加国际会议不仅可以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的情况和发展经验,支持国际正义事业,宣传介绍自己,还可以借以拓宽国际联系。通过交流也可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自身的水平,更好地同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和协作。此种机会,伴随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斗争经验的积累和于部条件的成熟,越发成为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我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国际会议这方阵地充分为我所用,就能为我国对外交流和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更积极地发挥大国作用也是国际朋友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一、争取与会

  国际会议的大门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敞开的,也不是所有国际会议都必须参加。各个国际机构及国际会议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每个国家也有自己的尊严。出于集团、地域、意识形态、行业或门派利益,许多国际会议有排他性。例如富国俱乐部开会便排斥穷国,区域经济集团会议便不允区域外国家插手。石油生产国会议便限于产油国家。这类会议,局外人往往不可能、很多情况下也没有必要非参加不可。某些国际会议虽无排他性,但由于你不是成员国、发起国或被邀请国,而被拒之门外。有时,未被邀请并不出于组织者的歧视,而是由于组织者并不了解你的存在或熟悉你的影响和地位。不论出于何因,未被邀请,该会议便与你无缘。因此,欲想通过国际会议扩大影响、广交朋友和主动介入有关国际事务,首先就必须取得与会资格,也就是一张入场券——与会邀请书。

  当今国际气氛有很大改善,交往日趋频繁,许多国际会议对中国与会都采取积极态度。我们应当珍视这种机遇,积极争取参加各种国际会议。要获得邀请,有两个基本条件是不可或缺的:

  一、须同会议组织者建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也可以是通过某种机遇在会前建立的。如果你是某国际机构成员,它召开重要会议时,一般均会通报你。即使你并非某国际机构成员,但通过有关人士的推荐,你也可能被邀。此外,经由报刊、广告、小册子得悉某国际会议即将召开,因而主动联系,也可能取得被邀机会。对外联系愈广、愈深,被邀请的机会也愈多。慕名而送帖者有之,但是少数,不能坐等。积极的办法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主动同会议组织者建立联系,表示你的兴趣,也是对会议的重视,以期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

  二、须有一定的知名度,国际会议组织者为求会议效益与质量,对与会资格必然提出要求。能否被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潜在与会者的知名度。声誉卓著、业务杰出者,当然在被邀名单上会名列榜首。

  要多争取参加国际会议,但是否有请必到?不尽然。某些国际会议有明显的政治性质,意欲将某些国家置于被告席上,例如某些人权”“民主等会议。对此,有关国家当然不会被牵着鼻子走。某些会议虽主题可疑,但组织者和与会者并无恶意。你的出席反而可以揭露少数人的用心,澄清事实,争取多数人的谅解。这种会议就有积极挤入的价值。某些会议是背着一些国家搞的,意欲趁其缺席之机做出对其不利的决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与会就不能了解其进程,或施加影响,进行牵制。这种会议应以适当方式争取参加。

  参加国际会议可有多种形式,应根据需要灵活应用。例如我国支持不结盟运动和发展中国家,但又坚持不参加国际集团,因而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和七十七国集团会议。在未被接纳为正式成员前,有时有关国家也可以观察员身份与会。我国派出观察员出席湄公河委员会等的年会。东盟外长会议,还实行对话制度。在其会议期间组织有关“对话伙伴” 与东盟代表团会谈,并邀请他们参加会议的部分活动。中国与东盟就建有此种关系。

  二、争取当东道国

  重要的国际会议在何处召开,是会议组织者和参加者所十分关心的。一般地讲,人们都希望在有影响和条件较好的国家举行。许多会议以及通过的宣言、声明也以会议所在地命名,成为历史的里程碑。如旧金山会议、德黑兰会议、东京回合、曼谷宣言等。就会议东道国而言,争取重要会议在本国举行是它的荣誉,也可借此扩大影响。为此,若干个国家往往进行竞争,为争当东道国而战。为主办奥运会进行的激烈角逐,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显示了主办重大国际活动的意义。争当东道国的好处是:

  一、发挥国际影响。东道国对于国际会议往往发挥重要影响。其原因便在:与会国一般都较尊重东道国的意见。因而,从会议内容到形式——会议主题、规模、层次、邀请对象,东道国均有一定的发言权。例如,与会国难以勉强在会议所在国讨论东道国不感兴趣或不想讨论的主题。东道国也往往能以接待条件或其他困难为由,对会议的规模、层次等进行约束。客随主便,而东道国也会注意凡事有所克制,不使自己对待国际会议的中立形象受到损伤。

  二、增进国际了解。东道国还常常借举办重大国际会议之机,增进本国人民的国际了解,培养国际意识,学习国际经验。一次妇女大会便可促使人民更加关心和了解世界妇女地位和问题的现状,并进而推动本国的妇女事业。同样,环境意识及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怀也可以通过对国际会议的参与、宣传和支持而得到加深。国际会议也是引进国际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有关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科技发展、文教思想、社会服务的研讨会及培训班往往可以带进许多国际上的最新信息,使人大开眼界。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自然也可取得类似效果,但受益人毕竟有限。国际会议如在本国举行,其影响面和本国人士参与的广泛程度不可同日而语。除定额的正式代表外,东道国按照国际习惯,还可以派出更多的顾问人员参加本国代表团,并派员参与会议的准备和接待。这均不失是培养外事和外语干部的现实渠道。国际会议也是开展对外宣传的极好机会。本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社会精神和道德面貌、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都可以通过会议上的介绍和会下的接触、参观、访问得到最生动的展示。尤其是大量外国记者的涌现和报道,更是千金难求的机会。

  三、增加国际收入。某些国家还把主办国际会议视作一项重要的国际旅游收入。国际会议的与会者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者。他们不仅有生活和旅游消费,还有会议及社交活动支出,而且往往有国家或国际机构的财政支持或补贴。国际会议的与会者多数人还具有一定的身份,因而保持较高的消费水平。规格高和人数众多的会议,支出尤为可观。会议的承办者往往可以从中得到丰厚的经济实惠。在某些情况下,东道国政府可能需要有一笔支持性的投入,但这笔支出可以由会议中心、旅馆、商店、航空公司等的收入得到抵销。从整个国家来说,收益总是大于支出,许多政府自然乐于为之。

  四、扩大国际联系。通过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可以加强已有的国际联系。许多外国人到中国开过会,受过中国的接待,同中国的感情即有变化,与我共同语言也增多。百闻不如一见,亲临一次中国,有的外宾便一扫陋见,回去后判若二人。当东道国同时又能同许多国际机构和人士建立新的关系。这种联系在会议的筹备过程中,即由发邀请及事务联系而开始。通过会上讨论、磋商和会下的接触、交流又进一步增进直接了解,甚至从此建立经常联系。对于新建的或国际联系尚不多的机构,更可供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打开局面。

  三、争取进入主席团

  国际会议的主席团是会议期间的领导核心,负有引导和保证会议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的重任。大会及委员会一般都设有主席团,由主席、副主席、报告员等组成。两者层次不同,却发挥相似作用。

  不进入主席团,多少便是会议领导层的局外人,难以了解会议的实际进程,不能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也无从了解许多实质性问题是如何在幕后达成交易的。因此,把进入主席团仅仅看成是一种荣誉或形式是不够全面的。除非甘当一般的与会者或不想过多介入会议事务,争取进入主席团便需予以认真考虑。

  在主席团中,主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国际会议的主席不能决定会议的实质性问题,但却能影响会议的进程。巧妙地利用议事规则,主席可以颇有作为。理论上讲,主席应保持公正和中立,但实际生活表明,主席都是国家代表,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倾向。这种倾向势必在掌握会议时发生某种影响。且不说发生程序问题时,主席可以裁决。当主席还负有协调各方分歧的重要职能。他的斡旋作用,哪怕是略有偏向,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当选主席不只是本国与个人的荣誉,也是为派出国提供了对会议施加某种影响的机会。东道国代表团团长当选大会主席的机会是最大的。

  副主席协助主席工作。态度积极和有经验的副主席可以起辅佐作用,主席缺席时,副主席可以替补为执行主席。副主席也可以分担主席的责任,承担某方面的协调和专题研究工作。

  报告员对会议报告的形成和通过负有特殊的责任,一般选自有经验和有文字水平的代表。

  总的来说,对于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应取积极态度,但又不是适用于所有国际会议。如果估计会议不会产生积极成果,甚至可能不欢而散,恐怕谁都不愿进入主席团,因而承担会议不果的责任。有时主席人选竞争激烈,预计经过奋斗自己也不会入选,或考虑到自己经验不足、能力不济,聪明人也会知难而退。

  四、争取通过我方提案

  国际会议的提案是与会国集体意志的反映,也是会议成果的集中体现。积极参与提案的酝酿和讨论是各国代表团的任务,从而显示相互间的合作和共同的追求。发起提案并争取其通过,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行动,体现了推动会议向前发展的主动精神。许多国家便是以提案发起者的地位,一马当先,提出自己的主张,以此掌握会议的主导,把会议引向自己企望的方向。决议草案最终要成为会议的共同决定。它一旦出台,就会吸引全场注意,不论赞成者、反对者都会予以认真研究,并决定自己的立场。提出决议草案的代表团及其主张顿时成为会议的中心,目的是:

  支持国际和平和正义事业。如果提案内容能适时和准确地反映多数与会者愿望,它就能得到广泛支持,并为发起国赢得声誉。国际上常有这样的事,许多国家,特别是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对某种不合理的国际现象颇有微词。但困于自己的地位,敢怒而不敢言,或者局限十自己的认识,提不到一定的高度。此时,如有代表团能审时度势,敢为天下先,道出了它们的心声,这一提案便是对国际和平、正义事业的贡献。一个适得其时的提案,对于扭转急转直下的国际形势、维持动乱地区的稳定和缓解冲突双方的矛盾也能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贯彻本国立场_一般来讲,发起国总是通过提案案文最明确地表达本国在某一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并准备为维护它的正确性而不懈努力。极少有人为哗众取宠,提出不真正反映自己立场的提案,而甘受被嘲弄的耻辱。

  提出提案不仅是为了使自己的主张能为众人所知,更是为了使主张能取得多数的认可和接受,成为国际共识。这一意向并无不可告人之处。由于主张正确,反映了多数人的意志,因而被接受,当然是发起者所乐于看到的。

  三、团结和交友。提案被接受的过程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志同道合者会积极给予支持,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发起国理应虚心采纳。有时会出现同路人,即在大方向和总原则上一致,但在具体提法上仍有保留,甚至疑虑。此时,发起国就要敞开胸怀求大同。通过磋商尽可能吸纳合理意见,必要时还要进行妥协,以团结绝大多数。许多时候,还会遇到反对者,包括态度蛮横的代表。对于他们,更要耐心做工作,尽量化解敌意,至少使部分人不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以利提案的通过。

  四、作为特殊的斗争手段。某些情况下,主动提出决议草案是一种反击措施。国际会议上时可出现不利于其他与会国家或者针对某国的提案。被涉及者除发言反击外,更有效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反提案。反提案的提出,可以使与会各国面临另一种选择,起到转移视线和遏制对手的作用。对于稳定和争取中间力量是十分必要的。

  五、积极进入角色

  同样是国际会议的代表,表现却可迥然不同。有的争先发言、滔滔不绝;有的则是噤若寒蝉、寡言少语。有人将此种现象归结为个性不同。我们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但严格地说还是参与意识问题。参与意识强烈者必能珍视国际会议提供的宝贵机会,需要时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国家利益而力排众议,据理力争;而不会满足于做一个旁听者,或把自己降为一个事实上的观察员。

  有的代表并非在会议上默不作声,而是停留于宣读发言稿,而不积极参加众人的自由讨论。实际上,真正的交流并不寓于宣读发言稿,而在于敞开思想,进行无拘束的讨论。不积极参与后一种形式的活动,许多时候只能说仅是参加了国际会议的一半。

  国际会议的发言常为少数国家代表所垄断。尤其是西方国家代表常凭借其熟悉会议业务和自如使用外语的优势,夸夸其谈,旁若无人。在此种情况下,如若发展中国家代表都洁身自好,谨言慎行,就无异于把会场拱手让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代表,对此类情况恐不能熟视无睹,无所作为。

  对国际会议代表的另一个要求是积极开展会外活动。国际会议的会场是与会者重要的活动场所,但会场外也是一个广大的活动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首先,积极开展会外活动是为配合会场斗争。这是观察动向、了解症结、寻找解决途径的重要方面。事实上,许多重要信息是在咖啡厅的谈话中获悉的,许多重要决定是在饭桌上酝酿和做出的,许多妥协方案是在休息走廊里达成的,许多观点和材料是从会外活动中得到印证的。只要你注意带着问题,做有心人,多作求索,机会决不会亏待你。

  其次,是为了扩大交友的需要。国际会议是结识同事、同行的良机。通过交往,意气相投而结交的朋友不仅是当前商讨合作的伙伴,也可能是今后保持长期交往,相互扶助的朋友。也许有人自认为不擅长交际而对会外活动取消极态度。各人的活动能力确有差距,个性也有不同,但根本的还是责任感。如你确有为国为民之心,也愿意施展才华,就会积极学习,大力适应,在实践上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

  前几年有人指出:“通过实践,广大多边外交干部加强了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了斗争艺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总体上讲,昔日不重视裁军、怕讲人权、顾忌同美苏有共同点、拉不开同第三世界国家的情面的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在国际会议上,不多做即席发言,不主动搞提案,尽量回避担任职务等心态也有不小的改变。”这无疑是对我国多边参与所取得的进步的适当评价。随着新一代于部的崛起,多边外事干部的文化结构、外语能力部有显著改善。可以期待,我国在多边参与上将出现一个更加活跃的局面。但我们也要看到,发展仍不平衡。旧的习惯还在很大程度上和相当的范围里束缚着我们。如何充分利用国际会议这方重要阵地,以推进我们的事业,还有待研究和改进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