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外交知识库 > 外交调研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005/10/19

  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是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外交调研文章自然不能自夸如许,但它毕竟也是至关重要的。外交调研是一个过程,撰写调研文章则是这个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外交调研的成果需见之于文章,而善不善于撰文以及文章写得好坏会对调研成果带来直接影响。对调研作品而言,不妨可以说:七分调研三分文。

  一、外交调研文章的特点

  同样是文章,外交调研文章可是大异于一般。一味套用平常的撰写之法,碰壁就在所难免。记得5O年代时一位甫从某著名大学文学系毕业的青年乍入外交部后初试锋芒,满以为自己所写的调研文章全篇锦绣,会获好评,不料却被删改得所剩无几。

  撰写外交调研文章也有个人门问题。初学者需了解和掌握外交调研文章的独特和规律。外交调研文章自立门户,其体裁、结构、思维、文风、语言等都与文学作品大不相同。文学作品要求长篇累犊、形象思维、故事编选、“时空交叉”、渲染夸张、含蓄朦胧、文字激扬、“十年磨剑”;而外交调研文章则大异其趣,讲究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言之有据、朴实无华、表达清晰、鲜明突出、用词精炼、行文迅速。一句话,文学作品着眼于文艺性,而外交调研作品则强调政治性。

  撰写外交调研文章,如无若干年的面壁之功,是难望有成的。一篇调研文章可能不过短短千字,但内中所凝的政治素养、分析水平、判断能力、文字功底等则决非短期之功。诗人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演员说“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文以载道“见鄙无佳文”

  既然是撰写文章,行义是否流畅漂亮当然重要。然而,就外交调研文章而言,这还不是最重要之处。宋朝的周敦颐曰:“文所以载道也。”调研文章毕竟只是思想的载体,其好坏优劣主要不在于文章是否字字珠玑,而是在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否正确。文佳但意拙者,乃外交调研文章之下品。记得陈毅外长曾对一篇调研文章做过这样的批示:文章写得很漂亮,只是没有思想。

  所谓外交调研文章中的“思想正确”,质言之,一是指所列的情报准确,二是指所做的分析和判断正确,三是指所提的政策建议妥当。以上三者是外交调研文章之本,如再加上表述清晰,这就是一篇上乘之作。本书前面所列举的调研佳篇无一不是因符合这些标准而人选的。反之,即令文章写得可圈可点,但情报失误,判断偏差,建议不当,那就是本末倒置,全盘皆废了。而初学者走弯路也往往在于此。

  “见鄙无佳文”。明乎此,撰写外交调研文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了。

  三、文无定法量体裁衣

  撰写外交调研文章本无固定模式,一切应视具体的情况而定,此之谓:“文无定法,量体裁衣。”文章的形式要服从文章的内容。硬按一定的模子去套,势必八股老套,千人一面,文章之所忌也。所以,我不太赞成外交调研文章应写成所谓“三段式、千字文”之说。

  外交中调研无所不在,它门类繁多,表现各异:既有形势调研,也有办案调研;既有偏重形势分析的报告,也有参考要点、表态口径、接待和会见会谈简报等文件;既有完整的成品也有资料性的半成品,等等。如此纷杂多样的体裁,决定了文章的写法必然是“多元化”,而试图用一种模式去套,就不啻是“刻舟求剑”了。即令是形势调研,文章写法也是各有千秋。有的夹叙夹议,有的侧重分析;有的以提出问题作为开端,有的集全文主旨于导语之中;有的以实为主,有的纯是务虚;有的对事件做全面论述,有的截其一端做深人分析等等。总之,也需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体裁。

  然而,不管是什么体裁,我们在“量体裁衣”时仍有一些带有共性的东西需要我们把握,这就是:文章总需有导语有结语,总需有材料有观点,总需有分析有判断,总需文有见地、引人入胜。这或许是当今我们撰写外交调研文章不是“起承转合” 的“起承转合” 吧。

  四、开门见山“一见而惊”

  撰写外交调研文章,不能用什么“倒叙”、“状笔”、“时空交叉”、“意识流”等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而是应如周恩来总理所强调的那样,文章必须“开门见山”。

  中国古代南朝梁国时有位著名的作家名叫江淹。他写过一篇《别赋》脍炙人口。这篇抒情小赋的特点就是开门见山,首句即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了全文的基调。江淹少年时驰名遐迩,晚年才思减退,世称“江郎才尽”。

  文章要写得“开门见山”,不只是讲究文风,而是涉及外交调研为谁服务的大问题。我们撰写外交调研文章,读者群主要是中央及有关领导,他们日理万机,公务繁忙,需读的材料太多,无暇详细过目,文章如不“开门见山”,漏阅就很难免,而一旦漏阅,再好的文章也一概付诸东流了。

  文章如何才能写得“开门见山” 呢?办法可能多种多样,但有一点至关紧要,那就是:把文章的导语写好。清朝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渔说得好:“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我们“破题” 当不“借帽覆顶”,而是在首段的有限篇幅里,把文章的主要信息、立论大意和核心观点尽可能地提炼囊括其中。导语写好了,读者“一见而惊”,也就大功告成一半了。

  五、短小精悍简为尽境

  从事文学创作的都知道,短篇小说最难写。外交调研文章只要不是空洞无物,长些也无妨,然而一般仍以短小精悍为宜。周恩来总理就说过,“不要以为(文章)短不够味,实际上短而精悍,最容易看。”

  唐朝著名诗人兼散文家刘禹锡所著的“陋室铭”,寥寥81字,以山水开头,以孔子云作结,有隐寓,有用典,写尽了“陋室”的淡雅之色和蓬勃之景,可谓是文章短小精悍的顶极之作。而本书前述的毛泽东主席在1946年4月所做的《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也只以仅400字的短小篇幅,简要精辟地揭示了当时国际形势的实质,批判了弥漫一时的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的悲观论调,并正确指出了世界人民斗争的方向,同样堪称是外交调研文章中文短而意长的楷模。

  文章短小而又能言之务尽确属不易,但也非无要诀可循。这里,重要的是:一要务求思路清楚。文章本是表达思想的,思路清楚了,文章自然就简练流畅,行云流水,反之势必就罗唆重复,不得要领。二要务求构思严谨。外交调研文章不是散文,不能兴之所至,挥洒随意。外交调研文章的败笔是,终其篇而不知所云。“磨刀不误砍柴工”,落笔前下一番构思功夫,是使文章精要之途。三要务求文字精练。此意本章还会细说,这里且不另赘了。

  古人云:“简为文章尽境。” 诚者斯言也。

  六、朴素无华讲究用字

  外交调研文章无疑应是“以意为之主”,然而也不是全然无视文采。“言以文远”,文采斐然总是好的。只是外交文风提倡朴实无华,文采斐然应是表现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上。也就是说,“文到高处,只是朴淡意多” 而已。

  外交调研文章当然讲究用字,在某种意义上还有甚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是,文学作品着意于堆砌华丽辞藻,而外交调研文章的文字则以准确取胜。

  在朴实无华的文风下讲究用字,无非是两条:一要掌握分寸,二求言简意赅。而这两条真要做起来都不易。

  所谓“掌握分寸”,主要指在遣辞造句时字斟句酌,注意掌握政策,并选用适当的辞汇准确地表达所拟表达的思想,既不过之,也无不及。清朝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交战屡战屡败,但他在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苏联卫国战争时,斯大林把“敌人撤退了”改为“敌人在逃跑”。这些都是易一字而精神出的佳例。1950年初,中苏谈判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孔起初苏方草拟的条约草案仅说,缔约国一方一旦受到第三国侵略,另一方“得以”援助。周恩来总理认为这样的措辞含混不清,便提出将“得以”改为“即尽其全力”援助。这一改动是巧把实为虚以委蛇换成朋确承担义务。据说,为此双方“讨论甚至争论了很长时间”。

  而“言简意赅” 也者,其意则是文字精练,字少义多。撰写外交调研文章,锤炼文字颇为重要。虽然难以做到“百炼为字,千炼为句”,也应“惜墨如金”。欧阳修的“逸马杀犬于道” 的简洁文风是值得大力提倡的。鲁迅的名作《秋夜》在开首写道:“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共28字,是文学佳品。但若写成外交调研文章,8字足矣,即:“后院墙外植两枣树”。锤炼文字也要防止过分修辞,如若“以词害意”,反就弄巧成拙了。

  七、挤尽水分杜绝废话

  撰写外交调研文章,毋忘挤尽水分,杜绝废话。

  外交调研文章不是宣传文章,不需要长篇的说理鼓动,也非小说散文,用不着累牍的铺垫渲染。外交撰文的目的只是在向领导人反映情况、提供看法和陈述建议,而不是供一般读者做茶余饭后的陶冶和消遣。文章的可读性也仅仅在于情报准确、文有见地和建议得当,不在乎词藻是否华丽,花絮是否有趣。一句话,外交调研文章的特点就是“干”,它容不得半点的水分和废话。

  古人云:“叶多花蔽,词多语费,割之为佳,非忍不济。” 可有可无的话不说,重复的语言不写,不必要的形容词不加,避免“一个孤人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的重叠废话。能用一句话达意的,决不用两句话。每一句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都是文章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举例务求典型,删除多余的冗例。记得7O年代时我国某驻外使馆发回一篇调研报告,内有诸如“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 之类的废话,遭到周恩来总理的严肃批评。

  文章若能写到像清朝袁枚所说的“糟去酒清,肉去泊馈” 的境地,那就是文中的上品了。

  八、逻辑缜密表述清晰

  外交调研有三要素:准确、清晰、速度。对一篇外交调研文章而言,表述清晰是至关重要的。如若表述不清,纵令情报准确和看法精辟,文章的价值也就难免大打折扣。表述清晰当然有赖文字功夫,一个优秀的外交调研工作者应具备相当的中文写作能力。然而,学会并注意逻辑缜密却是做到表述清晰的一个重要途径。

  与文学作品不同,外交调研文章强调逻辑思维。调研工作者要学点逻辑学,自觉地运用逻辑来思考问题和构思文章。逻辑缜密了,表述也就随之清晰了,而一旦表述清晰了,一篇外交调研佳文也就脱颖而出了。

  外交调研文章要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前后应有呼应,段落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保持头尾一致,避免自相予盾;所用的适例是为阐明所要表达的观点,文章的判断和结语应是分析和综合的逻辑的结果。

  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文理清晰,逻辑缜密,在短短的300余字的篇幅内,以“十思” 为线索,说透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堪为千古流芳的佳作。

  九、善于简繁用好适例

  文章要引人入胜,还应善于简繁,用好适例。

  “善于简繁”,是指两个方面:既要删繁就简,又要不吝笔墨,一切视文章的需要而定。

  一篇佳作需“繁与简,各有当也”。阐述一个事件,分析一个问题,可写的内容往往很多,如若照单尽收,该简不简,文章势必臃肿累赘,不得要领,就不堪卒读了。但也有着墨不嫌其繁之时。为了突出表述某一观点,有时即便浓墨厚彩也在所不惜。如若一昧惜墨,该繁不繁,文章也将言犹未尽,缺乏深度,同样也是读之乏味的。此种简繁取舍,实为撰写外交调研文章的必修之功。

  下笔时,应懂得何处应简,一笔带过,何处应。繁,着意展开。大凡人所共知、偏离主题、细微末节、无关宏旨者,均属应删之列;反之则繁。

  而要简繁得当,还需善用适例。观点与材料统一是外交调研的原则之一。观点总需适例来加以说明。要选用具有典型意义、能予观点以有力佐证的例子。但例子堆砌,却反受其害。要坚决克服材料不忍割爱的通病。

  十、文章浓郁鲜明为上

  外交调研文章应是一壶郁烈的浓茶,不能写成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初学者最易犯的也正是这个“白开水” 的毛病。

  文章浓郁,也需烹煮有方,而“鲜明” 二字,正是最佳的配方。文章写得“鲜明” 了,读起来也就有味了。

  首先须是观点鲜明。也就是说,立论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观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观点鲜明了,整篇文章也就活了。古人云:“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从来还没有观点含混的外交调研文章而能厕身于佳作之列的。海湾战争时曾有“打与不打的可能性都在上升”的估计,此类模棱之作只能算是等下之品了。

  其次则是文字鲜明。文字是“衣着”,鲜明的观点尚需用鲜明的文字来表达。“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

  再有就是善于选用一些使文章得以鲜明突出的表达方式。总要设法使读者对你所要表述的最重要的情况和最核心的观点一目了然。在这方面,文章的标题点得醒目,文章的导语写得精要,再加上使用一些诸如“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强调的是……”等等吸引读者注意的表达方式,都能收到文章因此得以“鲜明” 的效果。

  十一、选好角度突出重点

  初入外交调研之门,常为一个问题所困扰:文章容易写得平铺直叙。一二三四,甲乙丙丁,面面俱到,包罗万象,似乎什么都涉及了,但又什么也没有说清楚。这是作者的尴尬,也是读者的不幸。

  文章写得平铺直叙,可归咎的原因甚多,而其最要者应是不懂得选好角度、突出重点。“山似论文不喜平”。文章一旦选好了角度,就自然峰峦起伏,重点突出了。

  选角度不易,选对角度更难。研究一个国际问题,可写的角度必然很多,什么角度都写,势必平铺直叙,而选错了角度而写,也会徒劳无功。所以不妨说,角度选对了,调研也就完成了一半了。选择角度,也应有法:一是须择所研究问题的精华部分,二是须择关乎我重大国家利益的部分,三是须择为我当前外交斗争所急需的部分。角度选对了,重点找准了,一篇佳作也就呼之欲出了。

  2000年是国际形势颇具特点的一年。对此我们可从若干个角度加以剖析。而如若选择“国际缓和趋势有所加强”这一最突出的特点予以集中深入的研究,文章可能会写得更发人深省。

  总之,一篇外交调研的好文章应是售精品的“专卖店”,而不是卖零星碎物的“杂货铺”。

  十二、“文不按古” 贵有新意

  唐朝的王士源写道:“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外交调研文章之贵,贵在有新意,其败则败在“随人后”。

  “文情不厌新”。文有“新意”,主要指要力求“四新”,即:新问题、新情况、新见解、新语言。时代在迅猛发展,形势在千变万化,知识在不断更新,读者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形势逼人,外交调研文章如不刻求“四新”,而是自困在“老生常谈”中打转,是断难受到欢迎的。有人甚至不客气地说,没有新意的文章几同废品。

  文有“新意”,其切人点须是文章要富有想象力。富有想象力的外交政策能为国增光,富有想象力的外交调研文章能为国家领导人提供可贵的真知灼见。“文章有翼亦称神”。;缺乏想象力的文章好似“疲驴”,阅之生厌。

  文有“新意”,也就要敢于树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其结果只能是外交调研做低水平的重复,就很难有富有新意和启迪的佳作问世。

  当然,文求新意也决非标新立异。事情越出真理半步,也就变成荒谬了。

  十三、政策建议中肯可行

  外交调研文章,应急领导人之所急。它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止于舞文弄墨。外交调研文章须在政策建议上多下功夫。一篇能称为外交调研佳作理应附有中肯可行的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是外交调研文章中的一个很特殊的部分,有一些自身的重要原则需要遵循。其一是政策建议要以我为主,站稳本国的立场。所提的建议应符合本国的国家利益,并与本国的外交政策及有关的国别政策相一致。立场站歪了,一切都无从谈起。其二是政策建议应来自对形势的估量,具有战略眼光。形势是第一性,正确的政策建议应是对形势的正确反映。提政策建议时,要高屋建瓴,站在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所处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有关国家的国情以及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其三是政策建议应同本文所述的情况和所做的分析判断衔接呼应,并成为其逻辑发展的结果。外交调研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切忌把政策建议写成与文章主体相割裂或不太相关的孤立部分。其四是政策建议应具有针对性,要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击中问题的要害。提政策建议,归根结蒂,无非是为了解决国际或双边关系中的矛盾。问题的关键找对了,矛盾就能应刃而解。最后是要注意把握分寸,防止感情用事。政策建议应中肯稳妥,切实可行,为我力所能及,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还宜从最坏处着想,留有一定的转圜余地。

  提政策建议是外交调研的归宿,也是撰写外交调研文章的着眼点。这是一项十分严肃、难度很大的工作,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和策略性,调研工作者务必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之。

  十四、认真修改反复推敲

  古人云:“清诗要锻炼,方得铅中银。” 一篇外交调研佳作不可能一笔落成,总需认真修改,方能掷地有声。

  修改什么?如何修改?

  所谓修改,质言之,乃“推敲” 二字。唐朝诗人贾岛写有著名五律《题李凝幽居》。相传他因访隐者李凝幽居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他又觉得用“僧敲” 更宜,在这思索犹豫之中,不意冲犯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仪仗。韩愈诘问后立马良久思之,谓贾岛曰:“敲字佳。” 后世常用“推敲” 二字,源出于此。

  文章草成,可推敲之处应该很多,但重点应推敲文章的立论是否站得住脚,推敲文中的关键字句是否恰如其分,推敲所提的政策建议是否切实稳妥。文经推敲,总有可修改之处,就应不惜斧削,甚至否定自己已有的观点。文章总是越改越好,外交调研者应养成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

  1970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著名的《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的“五·二0声明”。这篇声明究竟写了几稿现已无从查起。最初几稿由几位“秀才” 草拟,毛泽东看后都不满意。最后周恩来总理指令乔冠华重写。乔边饮茅台边构思,大半瓶茅台喝下去了,稿子也写成了。乔携此稿至周总理处,两人又加以反复推敲修改。最后将完稿送呈毛泽东,毛泽东很满意,笑着对乔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你写出这篇文章,喝了多少茅台酒啊!”周总理笑着说:“没有一斗,至少也有一瓶吧!”

  十五、撰文迅速反映及时

  外交调研文章之异于一般小说散文,其最突出处是在于:撰文迅速,不能“十年磨一剑”。

  对经商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外交官而言,“时间就是安全”。外交调研,为政治服务,为领导人服务,个中时间因素是第一要素。情报、看法和建议反映如不及时,就犹如明日黄花,文章写得再好也了无一用了。

  有人戏言,外交调研文章是“短、平、快”。这个“快”应体现在外交调研的全过程,从材料收集,到分析综合,再到构思撰写,都应“快”字当头。外交调研时效性强,必须要抓好“四快”:苗头抓得快;报刊材料和“活”材料收集得快;分析研究得快;调研文章出手得快。而千快万快,有预见性则是最大的快。能预见到事件之将发生而从容上报,远比事件发生后再仓促反映,主动快速得多。

  本书前述1987年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我们于当日清晨获悉了这个讲话,中午即将研究报告写成上报,及时为中央的决策提供了信息和看法。

  当然,在强调撰文迅速、反映及时的同时,也不能以“快”害“准”。准确、清晰、速度是有机的统一体,三者不可偏废。

  十六、多出精品宁缺勿滥

  外交调研,要多出精品,宁缺勿滥。

  现在已是信息革命了,“互联网” 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信息信手拈来,撰写调研文章似乎已是易如反掌之事了。于是,一种或可名之为“浮躁”的情绪可能会油然而生,而其结果必然是重“量”轻“质”,滥竿充数。

  然而,外交调研毕竟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事业。它拒绝“滥竿”,呼唤精品。

  什么才是外交调研的精品呢?

  本章前面所述实际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的外国外交官主张,外交调研报告应遵循“七字经”:“迅速、明白、坦陈、简明、有趣、全面和准确。” 有的中国外交官则认为,外交调研文章的精品标准应是四条:新意为上,缺乏新意的文章形同废品;文章的选题和内容应是急中央决策者之所急,与此无关的难入佳作之列;文章需附政策建议,没有政策建议的文章不能算是好文章;文字要简练,外交调研的精品不能是冗长之作。当然,这些也都是一家之言。依笔者愚见,外交调研的精品之“精” 应“精” 在:情报准确、见微识著、文有见地、反映及时、建议得当和文采斐然。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