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外交知识库 > 外交调研
交友的学问
2005/10/22

  外交调研不应闭门造车。外交调研离不开交友。交友出“真知”,“真知” 生“灼见”。要写好外交调研的文章,首先要写好交友的文章。

  一、交友堪称外交大事

  何谓外交?诠释者众,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周恩来总理曾从某一个角度论述过外交。他说:“外交斗争有两个方面:一面联合,一面斗争。” 外交之道,或许可以这样说,无非是做好两件事:广交朋友,面越宽越好;打击敌人,面越窄越好。

  交友之于外交,堪称重要大事。外交外交,就是要“交”,如若不“交”,还有什么外交可言。外交界有这样一个常识:没有同盟军的军队是无法打胜仗的。中国外交的一大特点是“广结善缘”。中国引以自豪的是:我们的朋友遍天下。1954年1O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北京5O多万人夹道欢迎。毛泽东主席亲切会见了尼赫鲁。毛主席对尼赫鲁说,“我们需要朋友”。临别时,毛主席亲送尼赫鲁至车前,一面握着他的手,一面念出屈原《九歌》中的诗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重视交友,其实并非中国一家。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外交官都十分重视建立和发展同别国领导人和外交官的“个人关系”。前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同亨利·基辛格初次见面时,多就主动说:我们将要密切合作了,让我们互以教名相称,今后我就称你“亨利”,你就称我“阿纳托尔”。1974年6月下旬,尼克松总统访苏。尼在宴会祝酒辞中就强调他同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个人关系”。尼说:美苏关系“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是由于总书记和美国总统之间建立了个人关系,而这种个人关系又正在扩展到两国政府的高级官员之间”。

  外交上交友而见成效的也大有人在。信手拈来,有此一例。艾夫里尔·哈里曼在任美国驻苏联大使期间,十分注重交友活动。他结交了不少苏联朋友,这使他能有渠道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说上话。他在1967年之所以能使苏联卷人到越南问题的谈判中来,靠的就是此种“后门渠道”。哈里曼走后,状况一落千丈,基辛格不得不另建通过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向越南传递信息的途径,为此他花了整整三年时间。

  二、交友与调研密切相关

  外交中的交友是一门学问,本书难以尽述。此处仅就为外交调研而交友略论短长。

  交友不交友,有友和无友,对外交调研的优劣成败密切相关。回顾以往的种种案例,凡是成功的外交调研,几乎都与交友有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和德国一度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在当时是一件头等的机密大事。西方最早获悉此事的是时任美国驻苏使馆一秘的查尔斯·波伦(此人是“苏联通”,后任美国驻苏大使人他同怀有反希特勒情绪的一名德国驻苏武官过从甚密,这一绝密信息即是从该武官那里获知的。

  1986年2月7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宣布提前大选。2月25日,马科斯宣誓就任总统,但就在当晚,他在菲律宾人民大规模示威的巨大压力下被迫出逃,结束了长达21年的独裁统治。对此重要的戏剧性事件,我驻外某使馆提前几天即向国内做了预报,说美国有意并即将在菲律宾换马,马科斯下台势所难免。该馆之所以能准确地做此预报,全是成功交友的结果。该馆经过多年的努力,结交了几位本人很有头脑、又与消息灵通的美国人有交往的密友,正是这些密友向我使馆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和判断。

  当年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对苏共中央党代会的幕后情况一直很清楚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意大利驻苏大使馆里有密友,而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团每次总是及时地把有关苏共党代会的机密情况告诉意使馆。

  美国驻新西兰大使阿密斯泰德·塞尔登的消息灵通是出了名的。他靠在新西兰交友获取有用的情报。他熟悉几乎所有新西兰国会议员的名字。每当华盛顿想了解有关新西兰的某个方面的情况,塞尔登总能有所奉告。

  今日之世界,信息化迅猛发展,新闻泛滥,信息成灾。即便如此,交友之于调研,其重要性仍丝毫末减。毕竟信息化代替不了交友,正如电脑代替不了人脑一样。

  三、“广交” 与“深交”

  交友之道何在?

  首先仍是一句老话:既要广交朋友,又要深交朋友。为外交调研而交友,其面永不嫌其广。各行各业,上中下层,三教九流,都在可交之列。其中尤以新闻记者为最宝贵的信息资源。新闻记者消息灵通,据说海湾战争时美国总统布什甚至靠观看CNN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来了解战况。对普通百姓来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子”;对外交官而言,“多一个朋友,多一些信息”。外交调研,内容广泛,什么样的问题都可能遇到,这就需要我们方方面面都能有朋友可供咨询。笔者在纽约工作时,经济问题的调研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就结交了一些美国经济界的朋友,其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奖的获得者。遇有经济方面的难题,他们常能提供一些重要情况和颇有价值的意见,使我们受益匪浅。广交朋友是不错的,但也要防止为交友而交友的倾向。有些外交官,终日忙碌于外事活动,迎来送往,请客吃饭,人确实认识了不少,只是还谈不上“交友”,所获的信息甚微,也就无补于外交调研了。交友缺乏目的性,一切也就徒劳了。

  外交调研者不能满足于广交朋友。他们在广交朋友的同时,还必须深交朋友,也就是说,要注意选择结交和深交几个确有战略思维和信息价值、了解情况并愿意交谈、有一定权威性而又对我比较友好的朋友。前述我驻某国的大使馆得以提前报回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即将下台的信息,即是深交朋友的结果。美国驻外大使馆把在驻在国政府及当地各种机构中的朋友视为“宝贵的消息来源”,在使馆的内部档案中对他们都有详细的记载。为外交调研而深交朋友的做法其实由来已久。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的亲信腓力普·科明曾写道:“聪明的国君总是在自己敌人的身旁有一个朋友。” 前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在美任大使长达25年之久,他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在每位美国总统身边找到一位合适的人物”做朋友。交友也要讲究质量,有头脑的密友一二胜过一般交往者几十。

  四、“取” 与“予” 的辩证法

  外交官相遇,永恒的谈话主题是相互交流信息和看法,彼此从中受益。美国外交官钮森写道,在他任大使期间,一位亚洲国家的大使经常在招待会上以英国广播公司广播的消息为话题,频频征求他的看法。他知道这位大使回去后将连夜赶写报告让信使带回。

  外交官之间的交谈,不可能是独白,它必然是对话。既然是对话,就不能仅仅是你问他答,对方也一定会准备问题请你赐教。这里就需要解决和解决好“取” 与“予” 的关系问题。你要从别人处“取”,你也必须作一定的“予”。外交官之间的交流从来都是“双行道”,是没有只“取” 不“予”的。外交界流行这样一句话:“THERE IS NO FREE LUNCH”(“没有免费的午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全部问题在于如何“取”和如何“予”,这里可是大有学问。“取”应“取”之有物,“取”之所需,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交官的问题要问得好,而要做到这一点,他本人事先就应对所问的问题有所了解并做了较好的“家庭作业”。在询问索取之余,外交官也需准备对方问你来答。这同样有赖于他平时的积累和事前的准备。“予”也有术。如果说外交官的“取”必须是锐利直取,志在必得,那么他的“予”就应掌握分寸,内外有别。只说些不涉内部机密、已发表的公开材料,但又要使对方听起来似乎颇有内容,这就是外交官的给予之道。

  18世纪时,沙俄有一位杰出的外交官,名叫安德烈·伊凡诺维奇·奥斯契尔曼。此公却是极善此道。外国公使慕名向他求教,他侃侃而谈,一谈就是两个小时。乍听时,似乎内容颇丰,但一走出他的办公室,就感觉所获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待到出大门上车时再作回味,会发现这位俄国外交官的谈话其实充满了水分,所言几乎全是废话。

  五、交友形式务求多样

  朋友并非想交就能交得到的。交友须是得法,要注意形式丰富多彩,使客人宾至如归。

  中国外交官的交友,使用的是正当手段,不搞歪门邪道。手段正当不等于单调乏味,交友的形式要力求多样化,诸如宴请、看电影、郊游、钓鱼、赛球等,都是交友以增进友谊的上好形式。前述二战期间美国驻苏使馆一秘查尔斯·波伦与德国驻苏武官交往,采用的形式是两人的共同爱好一骑马打猎。

  在众多的交友方式中,中国外交官喜欢请客吃饭。这是他们经常采取的一种交友方式。中国菜肴名驰遐迩,邀请外国友人品尝中国正宗的名菜佳肴,是他们可资利用的一个强项。在献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彼此互通情况,交流意见,就可能涌现真知灼见。一位资深的中国外交官有过这样一句名言:

  一个能烧出一桌好菜来飨友的厨师,其作用不下于一个公使衔参赞。这虽属戏言,但也足以说明请客吃饭对中国外交官的交友是何等重要。大使馆如配有厨师,请客自是易事,但有的使馆苦于人员稀少,请客有时就需大使阁下亲自下厨掌勺。如此飨客,平添一分亲切,这也是一段中国外交官的佳话。

  六、以“诚” 为本,劝在平时

  外交官为调研而交友,以“诚” 为本,功在平时,切忌实用主义,急功近利。

  外交官交友,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艺术性。新中国的一个优良的外交传统即是善于做人的工作,争取朋友。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我国老一代的外交家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外交官交友,信守一个“诚” 字是第一条。古语曰:“人与人相与,信义而已矣。” 我们以诚待人,信义为上,说话算数,不说假话,在世界上赢得广泛的信誉和同情。

  外交官交友又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它功在平时,是急不得的。交友不能一蹴而就,正如瓜不熟时蒂就不落一样。相知的建立和感情的培养必须始于日常,其中包括必要的施惠于人,助人为乐。没有千日的感情累积,就不可能有一朝的信息和观点的提供。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971年我国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成功地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0月25日,在第二十六届联大上,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关于恢复我国合法席位并立即驱蒋的提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获得通过,中国终于迈人联合国的大门。正是多年来中国对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无私援助和支持,才换来了这一朝它们“用轿子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毛泽东主席语)。

  七、“结交朋友而非结交知己”

  外交调研于部必须交友,也要善于交友,但须谨防堕人“结交知己” 的陷阱。

  外交官在海外工作,在潜移默化之中,容易不知不觉地成为他们东道国的辩护土。其原因之一是他们在驻在国逗留久了,又不慎把“交友” 误为“结交知己”,结果严重影响了自己对事物做客观判断的能力。当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就对美驻外大使在发回的报告中“情感多于理智”而大为恼火。他感叹地说,还是温斯顿·丘吉尔说得有道理,他就从不相信派驻现场的人的判断。为纠正这一现象,美国国务院做出规定,必须让外交官勤换驻地。

  外交调研于部在交友中应遵循这样一条原则:“结交朋友而非结交知己”。毕竟外交上“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无永恒的友谊”。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